7月29日,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调整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加上7月26日已经调整利率的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至此,全部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均完成本轮存款利率下调。
此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在22日迎来下调,1年期LPR为3.35%,5年期以上LPR为3.85%,均较上月下调10个基点。
7月25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六大行集体下调存款利率。
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快速显现,多家商业银行大额存单已接近全面“断货”。
No.1:30年,从10.98%到1.35%
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1990年~1996年期间,3年期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大多在7%以上,1993年7月达到阶段性高峰12.24%。2000年开始,3年期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基本降至5%以下。2015年10月,3年期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降为2.75%。
另据Choice数据援引世界银行的数据,1993年~1995年,中国的1年期存款利率约为10.98%。到1998年时,这一数据指标降低为3.78%,随后多年在3%以下。近5年来,此项存款利率指标稳定在1.5%。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一轮存款降息后,国有大行1年期定存利率再次下降10个基点至1.35%。以此粗略计算,30年间,1年期存款利率从1994年的10.98%下降到2024年的1.35%,“缩水”超过963个基点。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存款利率30年变迁的背后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步前行。
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基准利率时代(20世纪90年代),存款利率由央行发布的基准利率决定,既无上浮也无下调。
第二个阶段是管住上限,向下浮动(2004年~2015年),与贷款利率下限管理同步实行了存款利率上限管理。
第三个阶段是放开上限(2015年~2019年),2015年10月,央行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第四个阶段是自律管理+市场化推进(2019年至今)。2022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利率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近年来,存款利率下行多基于市场利率定价机制。专业机构分析,今年以来,LPR两次下降,以及商业银行加大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都难以避免对银行利润、净息差产生压力。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降至1.54%的历史低位。虽然前期金融管理部门整改违规手工补息以及部分政策利率有所下调,但如果利润和息差继续下降,银行持续减费让利、稳健发展的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下调存款利率、压降负债成本,成为商业银行无奈但现实的选择。
No.2:存款利息是否还会降?
当前,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银行存款利率仍有调降空间。
下一步,银行可能还将采取包括下调存款利率、优化存款结构等在内的更多措施,继续压降资金成本
努力保持息差基本稳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保持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不减。
专业机构在研报中判断,2024年内,存款利率较有可能出现多轮下降,且会采用“大行带头、股份制银行快速跟进、其余银行有序跟随”的模式。下一阶段还将建立健全自律约谈和通报机制,更好地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
No.3:理财方式的变化更迭
长期以来,存款成为中国家庭财富中某种稳定的“锚”,承担着资产配置中最底层的支柱。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理财方式也从储蓄理财开始向投资理财转变,理财选择日益多元化。
但越是市场不断变化,选择不断增多,越需要更谨慎稳健的理财观念。
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首先应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流动性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案,同时也可以寻求专业投资机构的帮助和建议。
比如,保守型投资者适合购买存款、国债、现金管理类产品等;稳健型投资者可适当配置一些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如底层资产透明,配置一对一对标项目、保障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足够高的优质债权项目作为投资刚需,将资金均衡地配置在不同流动性和不同风险的产品中。